梨的保鲜方法是什么?

陆林农业 2023-08-27 01:10 编辑:admin 242阅读

一、梨的保鲜方法是什么?

1.梨的干耗(失水)与库房温度梨果含水分较多,贮藏中失水严重。因此,无论使用什么贮藏场所,均应注意增加湿度,可随时在地面上洒水或在库内喷雾。

2.二氧化碳积累与通风鸭梨、雪花梨、长把梨等,库内二氧化碳高于2%时就会引起果心、果肉褐变。因此,加强库房通风换气,减少二氧化碳积累,以及减少乙烯等有害气体的积累,是梨果贮藏的技术关键。所以,要在贮藏的前期和后期每天通风换气1—2小时,中期每2—3天换气一次,每次1—2小时。

3.鸭梨缓慢降温贮藏鸭梨对低温极为敏感,采后直接放入零摄氏度库中往往会引起大量黑心。应采用缓慢降温的方法,采后先入10—12摄氏度的库中停留7—10天,以后每3天降1摄氏度,掌握前期慢、后期快的原则,经35—45天降至零摄氏度。另外,为减少黑心病的出现,可适当早采,比正常提前5—8天采收。

4、也可将干石灰装入透气性较好的袋中,直接放入库内,石灰用量为果重的0.55%—1%,或置于风扇、冷风机下,通过库内气体的循环吸收二氧化碳。该法可减少通风换气带来的干耗。

二、梨果实袋都有哪些种类?

  

按照果实袋的层数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单层纸袋只有一 层原纸,重量轻,可有效防止风刮折断果柄,透光性相对较强,一般 用于果皮颜色较浅,果点稀少且浅,不需着色的品种。双层纸袋有 两层原纸,分内袋和外袋,遮光性能相对较强,用于果皮颜色较深 以及红皮梨品种,防病的效果好于单层袋。

  

按照果实袋的大小有大袋和小袋之分,大袋套袋后一直到果 实采收。小袋亦称“防锈袋”,套袋时期比大袋早,坐果后即可套 袋,可有效防止果点和锈斑的发生,当幼果体积为小袋所容不下时 即行解除(带捆扎丝小袋),带糨糊小袋不必除袋,随果实膨大自行 撑破纸袋而脱落。

  小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防水胶粘合,套袋效 率髙,但也有用捆扎丝的。生产中也有小袋与大袋结合用的,先套 一次小袋,然后再套大袋至果实采收。

按照果实袋捆扎丝的位置可分为横丝和竖丝两种;若按涂布 的杀虫、杀菌剂不同可分为防虫袋、杀菌袋及防虫杀菌袋三类。

  按 袋口形状又可分为平口、凹形口及“V”形口,以套袋时便于捆扎、 固定为原则。若按套用果实分类可分青皮梨果实袋和赤梨果实袋等,其他还有针对不同品种的果实袋以及着色袋、保洁袋、防鸟袋

等。

日本已开发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各种果实专用袋。

   日本生产的梨果实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二十世纪袋。双层袋,外 层为40〜45克打蜡(3。5〜4千克/令)条纹牛皮纸,内层为白色打 蜡小绵纸,规格165毫米X143毫米,防虫、防菌。②赤梨袋。双 层袋,外层为40〜45克打蜡(3。5〜4千克/令)条纹牛皮纸,内层 为淡黄色打蜡小绵纸,规格165毫米X143毫米,防虫、防菌。

  ③ 西洋梨袋,双层袋,外层为纯白离水加工纸,内层为透明蜡纸,规格 有142毫米X 172毫米和165毫米X 195毫米两种,防虫、防菌。 ④单层袋,45克打蜡(5千克/令)条纹牛皮纸,规格为165毫米X 143毫克,防虫、防菌。

我国对梨果实袋的研制与开发应用起步较晚。

  河北省农林科 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研制出针对我国主要入袋害虫,如梨黄粉 虫、康氏粉蚧等的A型和B型防虫袋,试验总结出六个不同配方,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A型袋为黄色半透明,适用 于果点较浅,果皮易变褐,采后易变色的品种。套袋果摘袋时呈浅 绿色,贮后呈鲜黄色。

  B型袋为黄褐色,适用于果点较大而深,果 皮不易变褐或者红色品种,如茌梨、锦丰梨、沙梨、赤梨等,套袋青 皮梨摘袋时呈浅绿黄色,赤梨呈黄褐色或红褐色;B型袋套袋果宜 采后即鲜销。

除正规商品纸袋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许多个体自 制的纸袋和无证经营的厂家生产的仿制袋,这些生产者无技术、资 金和设备保证,生产的纸袋纸质低劣,往往不经过涂药、打蜡处理, 使用过程中果实袋易硬化、破损,出现日灼、着色不均、果面粗糙等 问题,但由于价格便宜,一些技术素质差的果农受其廉价的吸引大 量购买使用,给果农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自制纸袋的应用。报纸袋可用纸质较好的旧报纸,用缝纫机 缝制成规格为140毫米X180毫米的纸袋。为防止因雨水或药剂 冲刷而破损,报纸袋可用石蜡处理或涂一层涅柿(或君迁子)油。 自制的报纸袋对改善梨果实外观品质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不具 有防虫、杀菌功效,数年后极易诱发大量的入袋害虫,给防治工作 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套袋梨园不宜连续使用自制报纸袋,如果套 用报纸袋则应加强对梨园入袋害虫的防治工作。另外,还有硫酸 纸袋、微膜袋、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等。这些果实袋在生产中应用较 少,且效果较差,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生产应用。

三、如何确定梨套袋时期?

  

梨果皮的颜色和粗细与果点和锈斑的发育密切相关。果点主 要是由幼果期的气孔发育而来的,幼果茸毛脱落部位也形成果点。 梨幼果跟叶片一样存在着气孔,能随环境条件(内部的和外部的)的变化而开闭,随幼果的发育,气孔的保卫细胞破裂形成孔洞,与 此同时,孔洞内的细胞迅速分裂形成大量薄壁细胞填充孔洞,填充 细胞逐渐木栓化并突出果面,形成外观上可见的果点。

  气孔皮孔 木栓化的时间一般从谢花后10〜15天开始,最长可达花后80〜 100天,以花后10〜15天后的幼果期最为集中。因此,要想抑制 果点获得外观好的果实,可早一些套袋,一般从落花后〜20天 开始套袋,在10天左右时间内套完,如果落花后25〜30天才套袋 保护果实,此时气孔大部分已木栓化变褐,形成果点,达不到套袋 的预期效果。

  但如果套袋过早,纸袋的遮光性过强,则幼果角质 层、表皮层发育不良,果实光泽度降低,果个变小,果实发育后期, 若果个增长过快会造成表皮龟裂,变褐形成木栓层。

锈斑的发生是由于外部不良环境条件刺激,使表皮细胞老化 坏死或内部生理原因造成表皮与果肉增大不一致而致使表皮破 损,表皮下的薄壁细胞经过细胞壁加厚和木栓化后,在角质、蜡质 及表皮层破裂处露出果面成为外观上可见的锈斑。

  锈斑也可从果 点部位及幼果茸毛脱落部位开始发生,而且幼果期表皮细胞对外 界强光、强风、雨、药液等不良刺激敏感,所以为防止果面锈斑的发 生也应尽早套读。套袋时期越长则锈斑面积越小,颜色越浅。因 此,适宜的套袋时期对外观品质的改善至关重要,套袋时期越早, 套袋期越长,套袋果果面越洁净美观。

  据冉辛拓研究结果表明,套 袋期为110天以上、80天和60天的果点指数平均为0。18、0。 23 和0。 475,分别相当于对照的20。 2%、25。 8%和53。 4%;果色指数 平均为0• 20、0。 27和0• 515,分别相当于对照的22。

   6%、30。 5%和 58。 2%。

梨的多数品种锈斑的发生都在盛花后4周以内,应在谢花后 的3周内果面未形成斑点前,结合疏果套好第一次小袋,是解决锈 斑的关键措施。套大袋的最佳时间一般在套小袋后的40天左右, 即在梨完成第一次生理落果后,褐皮梨品种只套一次双层袋,时间在6月下旬。

  

梨的不同品种果点和锈斑的发育时期不同,因此套袋时期应 有区别。果点大而密、颜色深的锦丰梨、茌梨落花后1周即可套 袋,落花后15天套完。为有效防止果实轮纹病的发生,西洋梨的 套袋也应尽早进行,一般从落花后10〜15天即可套袋。黄金梨等 绿皮梨品种,应在盛花后30天以内,即谢花后10〜20天果面未形 成斑点时,结合第二次疏果套好小袋;第二次套大袋,应在第一次 套小袋后40〜50天进行。

  京白梨、南果梨、库尔勒香梨、早酥梨、 光鸭梨等果点小、颜色淡的品种套袋时期可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