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高粱割台怎么样

76 2023-02-12 10:32

一、厚德高粱割台怎么样

好。

1、厚德高粱割台采用江苏沃得农业机械生产的4lz-5.0maq,装配厚德4lz-6割台,效果好,速度快,机收高粱籽粒的同时,对田间秸秆进行粉碎还田。

2、相对于同功能的农业机械,价格较为便宜,性价比高。

二、宁夏星光水稻收割机能收高粱吗

不能。

根据星光农机4LZ-3.6Z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资料显示适用作物只有水稻,所以不可以收高粱。

按结构可分为履带式水稻收割机、手扶式水稻收割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履带式水稻收割机适用于地块大的地区;小型水稻收割机具有重量轻、动力强劲、操作舒适、劳动强度低、收割干净等特点,适用于平原、丘陵、梯田、三角地等小田块。

三、红高粱用什么机械收割

你只要高粱种子就用联合收割机,如果还有做扫把,还是只割倒再人工收吧

四、马骥的人物贡献

马骥回国后,在北京华北农业机械总厂任工程师,从事农机具设计研究工作,参加了多项创新项目的研制。1954年马骥担任中国第一台大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GT-4.9)的设计、测绘、试制、试验的主任设计师。该机于1955年通过国家鉴定生产,成为中国国营农场主要收获机械技术装备。该联合收割机生产达25年之久,总产量超过一万台。

马骥认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脱离不开该国的农业耕作制度、农村经济现状和工业制造水平的制约。国外大型农机具只能作为参考,中国要走符合该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农机工作者要有志气改进和创造新型机具,使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以符合农民要求。马骥于1957年开始研究采用“茎杆不进入滚筒”原理,设计联合收割机(后被称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由于茎杆不进入滚筒可大大减轻滚筒工作负载,使之能适应高产作物的收获要求;并保持了茎杆的完整,可用于农村编织副业原材料,因而较适宜于中国农村条件。当年第一代样机“高产1号”问世,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茎杆不进入滚筒”原理设计的联合收割机。1958年第二代改进样机“高产2号”在海南岛进行了收割水稻试验后,送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加展出。这一原理试验成功,为研制水稻半喂入联合收割开创了一条道路。

精密播种是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广泛采用,它具有能节约大量种子(特别对节约杂交优良种子意义重大),减少或免除人工间苗,有利于幼苗生长,能增产等优点。当时国外采用的精密方格点播,机具结构复杂,加以水平圆盘式排种器播种精确度不高,有断苗现象。为此,要发展精密播种新技术,需要将方格穴播改为单粒点播,并研究改进排种器,提高排种精确度。1960年马骥和有关人员合作,开始研究精密点播排种器,将国外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种子由上面填充改为由侧面填充,增设了导种台,充填系数增高,排种精确度也相应提高了。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在较高作业速度下排种,新排种器充填系数达95%,而在同样条件下,苏联、美国的排种器充填系数仅75%,比苏、美的提高20%。这表明新排种器不仅漏种率低,而且还能达到高速播种的要求。

1963年采用这种排种器的精密播种机曾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大面积试验,效果良好。1964年定型为BJT-6通用精密播种机,通过国家鉴定,成为中国第一代的中耕作物精密播种机。它能播棉花(光子)、玉米、高粱、大豆等中耕作物。根据大面积试验调查表明,精播棉花每亩能节约种子6~7公斤,玉米节约1.5~2.5公斤,高粱节约0.5~1.5公斤。如果国内半数棉花、玉米播种面积实现精播,仅此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亿多公斤粮食,增产3500万公斤油料。但当时因对精播宣传不够,多数人对其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种子选种不配套,整地不合要求等原因,仅在东北和新疆国营农场部分地区使用,另为援助阿尔巴尼亚曾出口三四百台。

“文化大革命”中,马骥被当作“反动权威”、“特嫌”对象,遭到打击迫害。但他在隔离审查期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却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认真考虑他今后如何工作问题,以及思考新机具的结构,绘制草图等。1967年马骥在广东看到一台卧式轴流水稻脱粒机,其脱粒、籽粒与茎杆分离两道工序在滚筒内一次完成,不需要逐稿器,机构简化了,因而使他受到启发,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将轴流滚筒竖立起来,将下部凹板由180°改为360°圆周形,不但分离面积加大一倍,生产能力提高了,而且还有可能在凹板外层增加垂直风道,进行气流清选,省掉清选筛,这样将脱粒部件的脱粒、分离、精选三个工序合为一体,设计成最简化的“三合一”脱粒装置。从此,他便与轴流滚筒和立式轴流脱粒部件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68年马骥被关入看管室隔离审查,但他没有忘记“三合一”立式轴流脱粒装置的构想。他利用写检查材料的时间,仍不断画草图构思整体结构,一次被看管人员发现,大声申斥他:“你不写材料交待你的罪行,还在胡思乱想画什么!”。

1969年马骥去湖南干校劳动,在劳动之余,他根据中国某些农业贫困地区需要半机械化收割工具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手推式收割机,用以代替镰刀收割,工效比镰刀高2~3倍。此种设计方案,后来为其他单位采用和发展,曾一度批量生产和推广使用。

马骥经常在考虑,什么是农民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农机具?应该抓什么研制项目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感到全国很多单位研制的收割机,没有达到性能可靠和适用的要求。他在“文化大革命”前虽然搞过卧式割台收割机,增加了集堆装置,已经基本成功,但并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马骥认为对引进的日本立式割台收割机加以改进是一条较好路子。因为立式割台与卧式割台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与拖拉机配套机器前伸量小,地头转弯灵活,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它存在着一定缺点,如在地头造成散穗损失,割幅不能增宽,只能割1.2米,效率低,收割倒伏作物性能差等问题,因之未能很好推广。如能改进设计,克服这些缺点,保持其优点,将是一种较理想的收割机。1972年马骥从干校一回到农机院,立即到湖北黄陂收割机厂蹲点,和一位助手开始了新型立式割台收割机的研究工作。在两年中经多次试验,从气吹、拨禾杆等不同方案的试验中,终于研制出星轮扶禾器是最有希望的方案,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星轮扶禾器能解决上述的主要缺点。

精密播种是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广泛采用,它具有能节约大量种子(特别对节约杂交优良种子意义重大),减少或免除人工间苗,有利于幼苗生长,能增产等优点。当时国外采用的精密方格点播,机具结构复杂,加以水平圆盘式排种器播种精确度不高,有断苗现象。为此,要发展精密播种新技术,需要将方格穴播改为单粒点播,并研究改进排种器,提高排种精确度。1960年马骥和有关人员合作,开始研究精密点播排种器,将国外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种子由上面填充改为由侧面填充,增设了导种台,充填系数增高,排种精确度也相应提高了。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在较高作业速度下排种,新排种器充填系数达95%,而在同样条件下,苏联、美国的排种器充填系数仅75%,比苏、美的提高20%。这表明新排种器不仅漏种率低,而且还能达到高速播种的要求。

1963年采用这种排种器的精密播种机曾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大面积试验,效果良好。1964年定型为BJT-6通用精密播种机,通过国家鉴定,成为中国第一代的中耕作物精密播种机。它能播棉花(光子)、玉米、高粱、大豆等中耕作物。根据大面积试验调查表明,精播棉花每亩能节约种子6~7公斤,玉米节约1.5~2.5公斤,高粱节约0.5~1.5公斤。如果国内半数棉花、玉米播种面积实现精播,仅此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亿多公斤粮食,增产3500万公斤油料。但当时因对精播宣传不够,多数人对其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种子选种不配套,整地不合要求等原因,仅在东北和新疆国营农场部分地区使用,另为援助阿尔巴尼亚曾出口三四百台。

年近六旬的马骥,为了振兴中国农机事业,继续战斗在科研第一线。1975年,北京郊区为了实现稳产高产,普遍推广间作套种制度,在玉米行间如何实现机械化收割小麦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马骥承担了这项任务,到通县收割机厂蹲点,将他研究的星轮扶禾器新结构应用到间套作收割机上。经过一年的反复改进和试验,北京-185立式割台间套作小麦收割机诞生了,收割时,小麦能够顺利地铺放在手扶拖拉机后面,不会伤害玉米苗。经过小麦和水稻两次大面积生产试验,深受农民群众欢迎。该机虽在1976年尚未进行正式鉴定,收割机厂已生产了1200台,当年通县机收小麦17.7万亩,占收割面积的42%。全县有72个大队,256个生产队基本放下镰刀。

由于所发明的星轮扶禾器使立式割台在性能上有所突破,不仅解决了间套作收割,而且也为平作地区提供了较好的机型。随后,很多省市农机研究所和工厂,根据这个原理和结构,按该地区的配套要求,设计生产了多种型号规格收割机。从1976年至1977年这种收割机迅速发展到全国十四个省市。国务院和农机部十分重视该机的推广。1979年9月农机部在济南召开了全国小麦收获机械会议,总结了山东、河北、河南使用这种收割机“减少劳力,减少收割损失达到显著效果”的典型事例。1979年12月农机部向国务院上报“关于积极发展小麦收获机械的报告”中提出推广这种小麦收割机的三大好处。到1982年该机在全国已生产8万多台,迄今仍有相当的生命力。此项成果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并在菲律宾获得专利。

马骥的另一个创新项目是立式轴流脱粒机。众所周知,传统的脱粒机所采用的籽粒分离装置是很长的逐稿器,籽粒清选装置是往复式震动筛。这些部件都需要占据很大的体积,不但消耗钢材较多,同时也为设计悬挂在拖拉机上的联合收割机造成困难。马骥的设计方案是采用轴流脱粒原理,将传统的卧式轴流滚筒竖立起来,成为立式轴流脱粒部件,取消了逐稿器和震动筛,使脱粒、分离、清选三个工作过程在一个立式圆筒内完成。这样体积小,结构简单。这种“三合一”新结构的脱粒装置,马骥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开始孕育酝酿,由于当时无法试验验证这种设想,直到1977年,马骥在立式割台收割机研究成功之后,才得以正式开始这一创新工作。

这种新设计构想是一项艰巨的研究课题,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必须一切从头开始。马骥经过六个寒暑艰苦努力,无数次室内和田间试验,终于在1982年,这种新型脱粒机构获得了成功,性能达到指标,而重量仅为同等级生产率的传统脱粒机的2/3至1/3。同年该部件通过了部级科研鉴定。在这期间,与这一研究课题进行的同时,马骥培养了两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该脱粒部件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马骥正在攻研的最后一个目标是新一代的低成本联合收割机。准备将他发明的立式割台和立式轴流脱粒部件联合起来组合成联合收割机,配置在中型拖拉机上,成为中国式的联合收割机。当前国内主要收获方法还采用收割机和脱粒机分段收获,这是过渡的收获方法。国外工业化国家几乎全部实现联合收获化了。联合收获劳动生产率高,能减少田间运输和场上作业所产生的粮食损失和劳力消耗。但是,时至今日,传统的联合收割机机身庞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农民买不起,这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未能实行联合收获的最大障碍。研制中的新型联合收割机的成本仅等于一台收割机和一台脱粒机的价钱,农民能够买得起。马骥现已年过七旬,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他仍在伏案设计制图,勤奋创新,愿在有生之年,继续为解决农民的辛苦劳动,为中国的农机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

马骥 中医教授

留日医学博士、宁夏马氏中医传承人。1998年赴日留学,在日本东京大学及筑波大学从事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领域的研究8年;擅长纯中医内外兼治治疗糖尿病、头痛、失眠等内科病和肩周炎等伤科病症,并运用传承家学经验治疗不育不孕等妇科疾病。在行医同时开展多语言版中医药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方面的创新,在海内外多个社团、研究机构担任常务理事、研究员等社会职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