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生产转型的意义

陆林农业 2023-07-14 12:54 编辑:admin 283阅读

一、加快农业生产转型的意义

我认为发展功能农业的目的是解决人体必需矿物质缺乏的“隐性饥饿”。

功能农业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手段等生产出含有特定微量营养素和其他有益功效成分的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营养化和功能化。功能农业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推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转型,将成为今后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为农产品加工业、农资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通过采购、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将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并销售到市场上。农资服务业是围绕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肥料、化肥、种子等进行服务的产业,通过提供各种农资服务为农民解决土地租赁、耕作、种植、收割、销售等问题。特色农业则是以本土特色农产品为主导,通过加强品牌、设计营销、优化生产加工、完善销售渠道等手段,加强农村特色经济建设。这三大板块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快推动农业转型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贯穿其中,未来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农民问题从温饱向发展转型,农业问题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农村问题从稳定向和谐转型,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焦点。为破解新问题,打通奔向“中国梦”的康庄大道,需切实认识“三农”问题焦点的转型,从新“三农”问题切入,做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衔接,以实现物质需求满足和精神需求的同步为出发点,选择正确的途径,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一般为农业农村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各项政策的意见建议;拟订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贯彻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政策,组织开展茶叶、果蔬、桑茧丝绸、食用菌、特色种养业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促进农产品品质改善。

(三)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标准并组织实施。

(四)编制、申报农业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并组织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各类经营主体,引导并监督其加强基地建设,引导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并链接市场;配合开展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和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市场开发、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开发认定,培育、保护和发展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强与外部经济技术合作,与科研院校建立产业联盟,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负责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全国性交易平台,实现网上交易,并进行全面推广;指导全县农业部门电子信息系统建设,预测并及时发布农村经济信息。

(六)协助开发茶文化、桑茧丝绸文化、休闲农业开发旅游等工作。

(七)承办县委、县政府及县农业农村局交办的其它事项。

五、促进农业转型

经历了众多朝代的改革后,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摆脱了人力和传统工具,逐步走向现代化,机械化和效率化。

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最重要的便是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现在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了,大多数的农户都选择了较为先进的设备。

而且现在最为流行的大棚种植也满足了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愿望。

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要推进创新发展,必须做到培育发展新动力;大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产业新体系

七、加快农业生产转型的措施

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通过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升级,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也能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落后。为了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也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民对信息化的了解加深了,素质提高了,就能使农业科技信息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也就是生产力,当今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缺少农产品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方面的知识,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让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会有市场风险,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了解,还可以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而且能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另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生产中气象和灾害作出及时的预报,还能大大降低灾害给农业生产而带来的损失。

我国农业经济要持续种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研究信息化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让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才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八、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

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责任。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

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

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

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九、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究其原因除了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外,农业自身发展也存在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种养业发展相互脱节、劳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集中表现在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等方面。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已经到了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指导性文件。《意见》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作为“转方式”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为调整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为促进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一、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自然资源类型多样,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分工协作,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农业结构调整受市场和资源的直接影响,并与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密切相连,系统错综复杂,时空差异性大。因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需适应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几乎都有不同的结构调整任务。2000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部署。2015年1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刚刚颁布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措施。可以说,在今年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的背后,是我国农业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下一步,按照《意见》所指出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衔接起来,二是把耕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结合起来,三是把畜牧业供给与消费需求对接起来。

    二、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种养业结构配置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优化种养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体任务。目前我国农业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多业配置比例不合理,农、林、牧、渔的产值比例约为13:1:8:2,美国农牧结构大致保持平衡,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是1:1。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种养业失衡,资源利用没有形成链条,随着农产品产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随之剧增。南方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无法就地消纳,造成面源污染;东北地区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能充分资源化利用,焚烧成灾。可以说,孤立的产业发展越快,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越大,一旦一个产业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区域环境就受到破坏。因此,要从源头上解决发展生产、保护生态之间的平衡问题,以生态建设为导向发展农业生产,需应用中医的“治标先治本”的思维方式,推广种养业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让废弃物变成资源,让资源变得有效益,缓解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提高农业收益。

    我国不同地区也有典型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如“猪沼果”、“稻鱼(禽)共生”等都充分利用了农业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控制了废物排放,提高了生产效益。因此,立足于各地资源环境特点、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的特性,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对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种进行科学布局,构建产业间循环链条和不同层次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农业微生物是建立种养业循环必要的中间环节,也是消解农业废弃物重要途径。在结构调整中,应充分发挥农业微生物分解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的独特功能,研发和应用一批性能优良、使用范围广和高效稳定的环保用酶、饲用酶以及能源用酶制剂,促进微生物在饲料、农药、肥料、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有机肥科学堆制和安全施用,充分发挥其消纳秸秆、枯枝落叶、废弃蔬果、畜禽粪便、棉籽等农业废弃物方面的作用,实现资源化利用。

    《意见》具体提出了该项任务的目标,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而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正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以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为目标调整种植制度

    轮作换茬是维持地力常新的基本手段,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精华,合理的轮作制度、休耕以及间、混、套作多熟种植制度,既可以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障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可以实现“藏粮于土”,保障生态环境的协调稳定。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区域单一化的种植结构越来越普遍,连作面积不断扩大。例如近年来东北地区连年大面积种植玉米,原来的优势作物大豆种植面积不断缩减,打破了原有的玉米-大豆轮作的平衡。2013年,东北3省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6亿亩,是大豆的3.6倍,玉米产量达到7500万吨,是大豆的15倍之多。在我们从黑土地上大量的运出玉米的同时,忽视了大豆固氮对土壤培肥和耕地保护,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黑土退化问题,由此要付出巨大的恢复成本和生态代价。与此同时,单一种植带来的产品单一,不仅增加了单一品种的库存压力,也增加了市场风险。

    地力恢复的种植制度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保障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意见》指出,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双季稻—绿肥或水稻—油菜种植,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

    四、以满足消费需求变化为引导优化粮饲结构

    近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其中草食畜牧业增长最为显著。1990-2013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长4.0%,牛、羊肉产量年均增长8.0%和6.2%,而且牛羊肉占肉类的产量比重从8.1%提高到了12.7%。目前,我国玉米和豆粕进口量剧增,饲料粮供需缺口扩大,饲料粮供给不足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威胁加重。如不适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必将出现畜禽与人争粮的局面。

    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础在饲草,以“粮、经、草、畜”协调发展为主线,调整种植业生产内部和畜牧业内部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变化,形成“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以优质牧草替代部分饲料粮,既有助于保障人的口粮需求,又促进草业发展,提升奶牛、肉牛肉羊的生产能力,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量和保障草食畜产品质量安全。再者,低产田和坡耕地种草、草田轮作等农地利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能培肥地力,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点区域在传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牧草、饲用作物和秸秆资源,通过“以草(秸秆)换肉”有效缓解饲料粮生产压力,还可以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更加协调,使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第一种建议,以集体为单位承包给有能力的企业,进行精细化种植,农民除了土地租金外还可以获得工作收入一举两得,这种做法大家都得到好处。

第二种建议是像目前搞的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入股方式,规模化的养殖和种植特色产品,农民通过入股方式获得分红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