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陆林农业 2023-07-03 19:22 编辑:admin 231阅读

一、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的成果,根据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结构、功能关系,将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分为以下4种类型: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下面带您简单了解一下。

生态农业类型

1.物质多层利用型

该类型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构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在该系统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了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该类型又可分为沼气利用型、病虫草防治型、产业链延长增殖型3种类型。

2.生物互利共生型

该类型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该类型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复合型、农作物复合种植型、其他复合型3种类型。

3.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

该类型依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原理,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型和资源开发型两种类型。

4.观光旅游型

该类型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根据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特点将其分为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3类,各类型中又包含多种模式。

二、生态农业特征有综合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

发展生态农业及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体现。生态农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地和作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和水源地,避免农业对环境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及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对自然进行充分利用、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保护和维持的体现。

三、生态农业特征有哪些

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3]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四、生态农业特征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田生产,利用农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农田生态系统也是由农田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为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而加入辅助能源是经过加工。

按照《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甚至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 的浅海水域,都属于湿地。 我国的湿地类型很多,海涂蜿蜒,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沼泽散步南北。

五、生态农业特征主要体现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概括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全省耕地680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4亩,5000亩以上的坝区165个,面积158.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11.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等级。2017年农业机械化率33.19%,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截止2017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58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32.48万人,占53.98%;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78亿元,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92%。

贵州农业资源富集。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水热条件总体上对农业生产有利。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在秋收作物生长期(4-9月)太阳辐射较多,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0-70%。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栽培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有30多种,水果品种400余种,可食用的野生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主要种类500多种,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有享誉国内外“地道药材”32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高海拔气候特征使贵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积累,具备发展夏秋蔬菜等的独特优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灾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水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正在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

 

六、生态农业特征是什么

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工业革命后,我国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 文明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 危机。

    追求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和食品的安全、无污染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因此, 倡导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然而,人类半个世纪的实践发现, 化学杀虫剂在使害虫暂时得到控制的向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严峻 的不良后果:人类的栖息环境遭严重破坏。大量 的化学肥料输向土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萎 缩和水土流失,最终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为了解决常规农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尝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并开始组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食品。

    

  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美国低投入和可持续农业研究模式,德国的农场内部物质循环 和有机农作模式,日本的自然农业和立体农业模式以及印度生 态农民协会组织下的生态农业模式等。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侧重于轮作,扩大豆科作物种植,施用有机 肥,生物防治,减少或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等,这些 模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培养土壤肥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模 式中的农业替代思想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 端做法。

  我国生态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总结农业发展历程中 各类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形式,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虽然 与国外生态农业名称相同,但措施相差甚远。

    我国生态农业是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 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协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 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兼顾传统农业技术精 华和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为技术特点,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 结构优化,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 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 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农业高产、优 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 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国生态农业理论及 典型的推广实践仅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马世 骏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倡与广大农民相结合的、根据生态工程原 理和方法、融会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现代先进技术的生态 农业建设,以此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和方 针至今仍对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开 始的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大大推动了中国生态农业建设。 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出现,至今我国已有370多 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大批科技人员和广大 群众对生态农业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并经历了生态户… 生态村一生态乡一生态县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 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到2000年我国已建设不同 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县级规模 的达160多个,地(市)级规模的1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 面积超过6。

  生态 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遍布全国31个省(市、 区),生态农业建设成绩斐然。  

七、生态农业特征是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63、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6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66、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67、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68、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69、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70、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71、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72、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7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74、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75、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76、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77、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78、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79、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80、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8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82、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83、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84、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85、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86、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87、国际互联网的应用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88、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89、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90、商业街的区位选择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91、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92、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93、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94、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 料和原料

八、生态农业特征包括哪些

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1、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2、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水资源、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生态系统。

3、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4、实施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一是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5、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九、生态农业特征有综合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